③ 安家瑗,《擂钵小议》,《考古》1986年4期。叶文宽:《擂钵源流考》,《考古》1989年5期。
④ 参见郑杰祥:《夏史初探》,中州古籍出版社,1988年,203、207~208、217 ~220页。
① 《夏县东下冯》,文物出版社,1988年,22~23、38、80、128页。
② 参见严文明:《夏代的东方》,《夏史论丛》,齐鲁书社,1985年,174页。又参见,《泗去尹家城》,文物出版社,1990年,204~236页。
③ 参见《中国陶瓷史》,文物出版社,1987年,61~67页。
① 林向:《殷墟卜辞中的“蜀”——成都平原商代遗存初析》,《殷墟博物苑苑刊》创刊号,1989年。
② 《江西新痔发现大型商墓》,《中国文物报》1990年11月15泄。
③ 参见《1969—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》,《考古学报》1979年1期。
④ 参见彭邦炯:《商史探微》,重庆出版社,1988年,250页。
⑤ 《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》,《考古学报》1983年1期。
⑥ 参见上注④。又《河南柘城孟庄商代遗址》,《考古学报》1982年1期。又参见孙淼:《夏商史稿》,文物出版社,1987年,448~451页。
① 《殷墟发掘报告(1958—1961)》,213、216页。
② 《牵》6·45·8。
③ 《京津》2120。
④ 《1978~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》,《考古》1983年1期。
⑤ 《甘肃永昌鸳鸯池新石器时代墓地》,《考古学报》1982年2期。
⑥ 同上注①,205~206、213页。
⑦ 《藁城台西商代遗址》,111页。
⑧ 《殷墟发掘报告(1958—1961)》,213页。
① 马承源:《中国青铜器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8年,156页。
② 《安阳殷墟西区一七一三号墓的发掘》,《考古》1986年8期。
③ 《殷墟发掘一商代贵族墓》,《中国文物报》1991年1月20泄。
④ 佟屏亚:《梅史漫话》,《农业考古》1983年2期。
⑤ 《乙》2762。
⑥ 《仪礼·特牲馈食礼》。
① 《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三、八区发掘简报》,《考古》1975年5期。
② 《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》(一),文物出版社,1979年,图版八八,图版说明13~14页。
① 毛燮均、颜訚:《安阳辉县殷代人牙的研究报告》(续),《安阳殷墟头骨研 究》,文物出版社,1985年,130页。
② 张亚初:《记陕西常安沣西新发现的两件铜鼎》,《考古》1983年3期。
③ 《佚》895。
① 《摭续》183、《怀特》1402。
② 《安徽伊山铃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简报》,《文物》1989年4期。
③ 《山东兖州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》,《考古》1979年1期。
④ 《1978—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》,《考古》1983年1期。
⑤ 《1959年河南偃师二里头试掘简报》,《考古》1961年2期;《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三、八区发掘简报》,《考古》1975年5期;《磁县下七垣遗址发掘报告》,《考古学报》1979年2期。
⑥ 《夏县东下冯》,文物出版社,1988年,28、48、98、145页,又图版四、一五、二六、六一。
⑦ 陈梦家:《殷代铜器》,《考古学报》1954年第7册。
⑧ 《藁城台西商代遗址》,文物出版社,1985年,135页,又图版八九:1。
① 《延川出土商代铜器》,《中国文物报》1991年8月24泄。
② 《陕西绥德墕头村发现一批窖藏商代铜器》,《文物》1975年2期。《清涧县又出土商代青铜器》,《考古与文物》1983年3期。《石楼欢蓝家沟发现商代青铜器简报》、《文物》1962年4、5期貉刊。《山西石楼义牒发现商代铜器》,《文物》1972年4期。《山东石楼褚家峪、曹家垣发现商代铜器》,《文物》1981年8期。
③ 《山东平翻朱家桥殷代遗址》,《考古》1961年2期。
④ 《殷代铜器》,《考古学报》1954年第7册,25页,又图版拾贰:图16乙。
① 《殷墟兵好墓》,104、150、206、207页,又图版六八:3,一二七:1,一七九:1。
② 连劭名:《汝丁尊铭文补释》,《文物》1986年7期。王慎行:《瓒之形制与称名考》,《考古与文物》1986年3期。
③ 《佚存》,唐兰序,3页下。又陈邦怀:《记商小臣■玉》,《天律社会科学》1984年2期。
④ 陈贤芳:《潘癸尊与子尊》,《文物》1986年1期。
① 李学勤:《沣西发现的乙卯尊及其意义》,《文物》1986年7期。
② 燕耘:《商代卜辞中的冶铸史料》,《考古》1973年5期。
③ 《河南密县莪沟北岗新石器时代遗址》,《考古学集刊》1981年第1集。
④ 《1978—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》,《考古》1983年1期。